捷克语比英语更「屈折」
来源:新锦娱乐 发布时间:2019-11-28 11:25
新锦江娱乐:www.xjj01.com,编按: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樑,不同语言或有着差天共地的文字、符号、发音元素,但背后其实亦藏有类似的逻辑规律。作为现时全球12项供青少年参加奥林匹克科学竞赛之一的语言学奥林匹克(语奥),便是以世界各地语言片段为材料,透过提供相关语言编码方式的差异性,以及一些例子与已知讯息,让参加者即使面对未知的语言,亦能以逻辑思维和综合解难能力,拆解其规则结构,并作灵活的归纳与推理,被形容为「数理逻辑与人文知识的完美结合」。
【语言学小知识】
汉语中的「我」在英文中是「I」也是「me」-词形变化在作怪(作者原题供参考)
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士在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,遇见的第一个问题或许就是最基本的人称代词「我」,作主语时是「I」,作宾语时却成了「me」。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牢记了这些词形变化,但背后的原因往往却是不求甚解了。
在世界现存的6,000多种语言中,我们可以根据词的形态(morphology)将之粗略分为两大类-分析语(analytic language)及综合语(synthetic language)。分析语基本无词形变化,主要依靠词序及虚词等特徵来表达文法关係(如汉语);而综合语的词序相对自由,藉助词形变化传达意义(如英语、日语等)。通过词形变化表现不同语法类别-「屈折」(inflection),是综合语的一项重要特徵。
2018年香港语奥的捷克语一题中,仔细对比捷英对译,不难发现捷克语比英语更为「屈折」。例如,当专有名称出现在句中不同位置时,词的形态也随之变化,如下表所示:
事实上,名词在捷克语中有七种不同的「语法格*(case)」,还可根据单複数、阴阳性等不同发生变化。也正因如此丰富的屈折变化,词序在如捷克语这样的综合语中就显得无关紧要了。文章来源:新锦江娱乐:www.xjj6789.com